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恰逢傅抱石先生诞辰120周年,为致敬傅抱石在中国画创作、篆刻艺术以及美术史学等方面的杰出成就,11月4日上午,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南京博物院、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美术馆和傅抱石纪念馆承办的“傅抱石:二十世纪山水画的高峰”特展在南京博物院开幕。展览开幕之后,下午在江苏省国画院大会议室举办了“傅抱石:二十世纪山水画的高峰”特展座谈会。
此次活动邀请了来自全国以及省内外的傅抱石专家学者、著名书画家等等,大家共同围绕傅抱石先生的艺术成就、社会影响、历史意义等等相关话题畅所欲言。同时,还邀请了更多的中青年专家、画家参与研讨傅抱石的艺术成就与形成的学术成果,让傅抱石研究成为中国美术史上颇为壮阔的一个个案,成为充满活力与张力的“显学”。
参加此次座谈会的有傅抱石先生家属:傅益玉、孙靖华;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兼江苏省国画院党总支书记孙士泽,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方向军,副院长刘毅,副院长徐钢;江苏省国画院画家、书画鉴藏家、美术史论家萧平,江苏省国画院画家、傅抱石纪念馆原馆长徐善;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张鹏,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于量,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研究员任军伟,北京画院理论部研究员马明宸,江西新余傅抱石纪念馆馆长、研究馆员高增忠,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日本广岛大学博士、日本东京大学艺术史博士后研究员郑子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讲师、日本综合研究大学院博士、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本京都)博士研究员陈艺婕;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研究馆员万新华,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庞鸥,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楚小庆,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主管徐小虎,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赵启斌;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南时报社社长、总编辑,江苏新华文投公司总经理管云林;江苏省国画院美术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刘筱,副研究馆员王飏,一级美术馆员宋力,研究馆员黄朋等。
座谈会由傅抱石纪念馆馆长、研究馆员黄戈主持。
萧平先生作为新金陵画派的亲历者、研究傅抱石的老专家老学者,向大家介绍了许多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以及对于前述几位学者研究成果的理解与深入阐发。
徐善先生是著名的傅派山水画家,对傅抱石山水技法有深刻理解和深入研究。同时作为20年前傅抱石先生100周年诞辰大型活动的具体操办者以及画集编撰负责人、资深研究者,他从实践意义层面和精微体验角度谈及对于今天座谈会上听到许多年轻学者的新建树、新研究感到十分欣慰与感慨。
张鹏教授认为,傅抱石是中国画史上创作魏晋六朝名士与魏晋风度题材作品最多的画家,这与其所处时代的总体氛围及其置身的学术文化环境以及傅抱石的秉性气质息息相关。张鹏教授以《回望东晋六朝:傅抱石的一种文化立场》为题的发言,给我们打开了文学研究层面的一种崭新的视角。
于量研究员以《政治叙事与民众情感:傅抱石文化符号的双重性》为题从文化的角度以宽广的视野为我们剖析了傅抱石先生描绘新中国新风貌题材的主题性创作的典型特征与成功经验。
任军伟研究员则是以《傅抱石眼里的查士标》为题,以精微扎实的考据和研究,从傅抱石先生对査士标的关注与从内心当中的喜爱,包括其对査士标许多诗句的喜爱以及他对其作品反复临摹学习的实践,他认为傅抱石先生从査士标那儿学到的是对传统的综合宽广的视野和师法的路径。
马明宸研究员是资深的新金陵画派研究学者,对于新金陵画派众多代表人物都有专门深入的研究,他表示自己是带着向新金陵画派大师前辈致敬的态度前来参加座谈,他从艺术创作实践的角度整个梳理了傅抱石先生的创作生涯,认为傅抱石对山水画的变革主要在于语言形式层面、意境转换与笔墨形式层面,首先在对传统山水画形象塑造及用笔上进行了时代性和个人化的超越,将写生元素自然融合进了自己的创作,其次是皴法与色法的结合十分自然和绵密,再则就是空间层次的表现是他非常重要的特色。
高增忠馆长作为傅抱石先生的家乡人,谈了他眼中的傅抱石先生是民族文化的坚守者、是爱国精神的践行者、是人格魅力的塑造者。
郑子路副教授的发言主题为《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所见傅抱石资料》,基于其最新论文《傅抱石与金原省吾: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馆藏资料考略》,展示了其在武藏野美术大学见到的几种国内鲜见的存日傅抱石相关资料:与傅先生相关的书信原件、金原省吾日记、该校馆藏的傅抱石书画、与傅抱石相关的书籍等,为我们详实生动地展示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陈艺婕研究员聚焦画家、地质学者高岛北海的《写山要诀》在中国通过画家傅抱石的翻译与介绍活动传播的过程。傅抱石于1957年将此书译为《写山要法》,并发展了其技法理论。中文版出版恰逢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潮,追求写实山水表现,而《写山要法》将地质学知识应用于山水画,符合当时需求。傅抱石为便于中国读者接受,调整了文本内容,加重中国元素,因此,《写山要诀》对中国画坛具有重要的美术史价值。
著名学者万新华副馆长介绍了自己近期在关于傅抱石书信集60封、最早的编目、20几岁的宣传画及封面设计中的新发现,他说到我们要向傅先生学习的六点经验:持之以恒的坚定决心,善于发现的洞察能力,严谨的治学为艺精神,与时俱进的革新精神,勤于思考的价值归纳,往往醉后的浪漫情怀。
本次画展的总策划徐小虎主管介绍了此次展览的筹备以及策划的过程,包括南京博物院对于傅抱石先生作品的收藏情况以及先前傅抱石相关展览的策划情况,傅抱石馆在将来会采用更新的数字陈列方式丰富展陈内涵,对于傅抱石艺术精神的发扬传播都会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
庞鸥副院长说到傅抱石等大家是在中国画发展中耗尽了全力试图把中国画向前推动,他之所以成为大家,正是因为新中国之后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笔墨语言的极致解决了很多中国画山水画无法解决的师造化、中国往前走的问题,更因为他的写生创作没有仅仅停留在笔墨阶段,解决了中国画空间感的问题,能够更加走进观众的内心。
楚小庆副所长认为傅抱石的艺术地位及时代意义,都是伴随其作品的艺术高度和历史性突破而产生的。傅抱石自身所反映的品质就是中华民族:一是守正不守旧;二是尊古不复古;三是勇于改旧弊;四是不惧新挑战的民族精神特征。其一生的绘画经历也即是深入绘画实践、创新艺术形态、创造美学风格的生动艺术实践,傅抱石的中国画创作是“笔墨当随时代”的形象体现。
赵启斌研究员自2000年就职于南京博物院以来,一直致力于傅抱石的展览、策划和专题研究。他认为,傅抱石的中国山水画是在传统绘画和现代文化背景下、现代国际文化背景下诞生出来的产物,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和意义,值得做出深入的认识和思考。他谈到,2012年,在美国克利夫兰艺术馆举办的“革命时代的中国艺术:傅抱石”展览,将傅抱石的艺术和价值放在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的大背景下,给国内美术理论工作者带来启发和思考。他认为,应该在更大的视域来认识、思考傅抱石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和意义,如果站在世界的冲突、东方的反应和文明的碰撞、中华的破局这个角度来看待傅抱石先生的山水画成就和价值,应该有很多可以发掘和研究的东西。
最后,刘毅副院长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评价此次座谈会是一个务实的真正的座谈会,相信今后对傅抱石艺术的传播会越来越显现出他的高大以及意义重大。今年恰逢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10周年,也正值傅抱石先生诞辰120周年,傅抱石先生提出的“思想变了,笔墨不得不变”创作箴言一直为江苏省国画院所继承和发扬,这也是画院多年在创作上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他感谢远道而来的各位嘉宾学者,感谢傅先生的家属从头至尾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在紧凑而热烈中圆满结束,与会专家们的论述让在场听众收获满满,意犹未尽。此次座谈会彰显了国内新一代中青年学者研究傅抱石的水平和状态,画院也期待今后有更多海内外学者能够聚首南京,继续畅谈傅抱石艺术的传承与傅抱石精神的弘扬。
文字:刘筱
图片:陈婧曙
发布:周然
一审:黄戈 梁雨
二审:刘毅
审定:孙士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