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艺术的精神力量
2014-04-15

桑建国


江苏省文联号召作为画家要坚持阳光的创作方向,提出了艺术不仅仅服务人民,更重在引导人民,是画家的创作责任。


当下,“精神财富”被挤掉了。我在打字时电脑里已经没有这个词组了。精神财富已经很少有人提及了。8年前网上搜索第六届工笔画大展时,好作品还到处有人转发,不是看你是否投入了经济代价,而是看作品的精神与技术力量。到我搜索第八届第九届全国工笔画大展时,网上的图片出现了大量的不属于这个画展的主流质量的明显属于炒作的图片。玩弄与轻视文化,以物质价值来评论精神价值,以浅薄甚至无知来替代文化与智慧,指鹿为马的肆虐艺术的评判规则。当下创作思想鱼龙混杂,热衷于个人主义的小情趣绘画,缺乏人文思想的品质追求,不是看你的作品有多好,而是看谁胆子大,嗓门高,脸皮厚,有门道。江湖左右着文化艺术水平高下的说法。精神财富大大的缩水了,靠边了!


感叹与欣赏艺术的精神力量,坚持崇高的精神追求,创造属于今天的精神财富,强调艺术的慈悲情怀,永远是我们人类艺术的创作品质标准。艺术创作与功利主义是背道而驰的,创作伟大的艺术往往是需要画家付出重大代价的。回望许许多多历代世界名画,许许多多中国经典,就是当时的现实题材创作。今天的面向现实生活,就是创造今天精品的必由之路,会成为未来的经典。而这条道路,今天,却有不少画家迷惑,质疑,甚至反对。


能工巧匠与艺术家是有本质区别的。有的艺术家也许做不到巧匠的精细手艺,但是艺术家却是通过审美来创造人类精神财富的专家。艺术家从生活中敏锐的发现素材,通过自身的素质来提炼加工。艺术家的天资与主动,使他的创作从眼睛观察生活时就已经开始了,创造的是精神与技术完美统一的作品。最近看了一些画家漂亮的画,绘画格调不低,技术上没有什么毛病,有的甚至很高超。但是怎么也唤不起我精神的共鸣。大概画家在创作之初就不是追求精神内涵的,也缺乏对于绘画性的追求。


【“绘画性”不是追求完美,而是一种破坏,是一种不断地修正,直至接近画家对于形象的感受。】我有一个学生也在迷惑着追求完美或唯美。我一直在想用一个词来提醒他莫要迷失方向,现在我找到了,那就是不要仅仅满足于当“能工巧匠”。


技术是台阶,尽管台阶也是观众欣赏的重要对象。台阶上站立上人之后,人则立刻成为目标,台阶成了抬高人的垫脚石。这就是技术与人的精神表现的关系。


当一个艺术家在向更高的境界发展时,首先应该是思想观念上的升华。一个博大而宏观的思想,一个以悲悯救赎之心,一个以同情博爱之心介入创作的画家,应该与个人主义的艺术家,与怨气冲天的艺术家,与消极避世的艺术家与一切为了功利的商业艺术家,在境界与品质上是很不相同的。其创作的艺术作品在当代文化还不够发达的中国社会的影响也会是有天壤之别的。艺术是人的审美境界的表达,更是人的精神的技术表现。尽管当前目光短浅,鱼目混珠的吆喝,封建倒退的鼓噪,习惯的惰性,利益当前的诱惑,鱼龙混杂的传统仍然影响着我们对艺术品质的评价与判断。但是一个封闭自私的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正在过去,致力于创作当下题材的画家需要的是不断的学习与感受当代进步文化,努力从狭隘走向博大,从自娱自乐的小我走向关怀同情救赎与博爱的人文。

2014.4.1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