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积寅
在中国当代的画家中,擅长画山水画者最多,他们都在辛勤劳动、不断探索、努力创新。张文俊则是其中取得突出成就的一位。
张文俊,山东临沂人,1918年生。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江苏省文联常委,美协江苏分会副主席。他早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专攻山水画。和画史上名家一样,既是继承者,同时,又是创造者。他认为中国山水画的创新必须立足于传统基础之上,那种否定传统,另起炉灶或想走捷径、不下苦功,企图一夜就能成名成家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他潜心临摹和研习了唐宋以来历代山水名家遗迹,特别喜欢以北宋范宽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的作品,又受现代大家黄宾虹、郑午昌、李可染、傅抱石等人的影响,吸取古人精华、博采今人之长,目的是为创造新的山水画所用。而这种创造又是离不开生活的。因此他固然重视学习传统,更加重视师法造化,从真山真水中获得创作源泉,搜捕最美的最感人的自然形象,经过提炼概括,并灵活地运用和发展传统的笔墨形式,去创造富有魅力的艺术典型。他笔下的山水,无论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山河新貌、还是对革命英雄业绩的纪念与象征的表现,或是包括名山大川在内的自然景物的描绘,无不看到画家对生活的认识、理解与感受,对新的形式、新的意境和新的情趣的苦心探求。他的作品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又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又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强调骨法用笔,驾驭着中国画线的力度和韵律,创造出一种雄健苍润的阳刚之美。
《梅山水库》(1958年作),中国美术馆藏,是他50年代的杰作。曾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画面展现的是祖国山河改变面貌的壮阔场景,著名美术评论家王朝闻认为它的产生,带来了“中国画的新声”,“是民族性和时代性都很鲜明的”作品。苏联著名画家格拉西莫夫在论文中也充分肯定了它。当时之所以做出如此之高的评价,是因为在如何运用中国画传统反映现实的新课题中,许多画家尚处于探索过程中。而《梅山水库》的创新却获得了成功。画家并没有生搬硬套传统而是从规律上运用传统的技法技巧,把握着矛盾的双方,统一在现实景物与生活气息的生动描绘上。显然是从传统中来,但你却无法辨认这些是谁家线描,谁家皴法,已经是画家自己的了。今天重新读它仍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从中受到启示。
《孟良崮》(1987年作),是为纪念孟良崮战役胜利40周年而作。画家采取高远构图法,从看到最下面两株挺拔的苍松,随着视线的向上移动,是一座巨大的山脉冲天而立,最后集中到山巅的丰碑上。整个画面气势博大、雄伟,给人以崇高之美。画家并未停留在纯自然的描绘上,而是借景抒情,谱写一曲伟大革命战争的颂歌,以示对革命先驱的无限景仰。为创造这一新的意境,他以写意的白描手法稍加皴擦渲染,局部略施淡赭,突出山石坚固和庄严,正与画面主题象征寓意相吻合。在类似题材中,独具特色。
近几年来,画家颇爱画水,或山泉,或瀑布,或波涛。有曲折而流,有直泻而下,有汹涌澎湃,有平静如镜。这都是画家多年来对水的观察、体验与不同时期内心感情的写照。所谓“自然水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地步,因此能以不同的笔墨技巧写出各种新意的水来。《飞瀑图》(1988年作),以大笔泼墨狂扫,一气呵成,痛快淋漓,仿佛听到淙淙的飞瀑声。在山石上点缀红叶,红、白、黑对比强烈,更增加了画面的节奏感。《海上生明月》(1983年作)写唐·张九龄《望月怀远》诗句,以长短浓淡干湿飞白线条画层层水浪,乱中见整、密中见疏,既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笔墨特点,又巧妙地借用了西画光的处理,波光粼粼,虽不画月亮,确使人感到有月亮,画外有画,显现出大海浩瀚辽阔的境界。
1998年12月
《周积寅美术文集》 江西美术出版社
(作者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