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清


江苏省国画院山水画师金志远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孜孜不倦地为祖国艺术而献身的中年画家。作为老同学我深感悲痛!每想到他时,总觉得他没有死,他仍然活在我们中间,好似正在日以继夜地画画、创作。


三十多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中央美术学院我与他初次见面,他是江苏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美术干部,我是进修教师,同编在干部进修班。那时,这些来自不同战线和岗位的年轻人,各有着不相同的经历,但却都有着共同的心愿,一颗火热的心,即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好似一群久饥蜜蜂吮吸着鲜花的甘露、尽快地酿成佳蜜一样。课程按排是:上午业务课,下午理论课,晚上画头像练习,生活、学习十分紧张而有趣。吴作人、王式廓教授担任这个班的教员,他们教学认真负责,要求严格而且善于启发学生。在我们中间,金志远同志是最不爱多说话的,但也是最受人注意的一个,大家都喜欢与他开玩笑。平时他喜欢一个人看书学习用功,有空则去书店翻书,寻找自己喜爱的画册。他很注意珍藏自己所爱的画册,每当听到国际书店新到什么外国美术画册,图书和画片时,他都是争先去选购。他的先知也给全班同学带来很大益处,使每个想获得好书的人得到满足。这虽是生活小事,但可以看出金志远同志的事业心强和广博求知的可贵精神。


节假日我俩常去公园或郊外画水彩风景写生,志远同志对于色彩的学习是非常认真的,他的油画很不错,水彩写生也是很出色的,素描基础和造型能力也是很强的,这些都与他平时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分不开的。我记得,学生时代的金志远同志很喜爱俄罗斯十九世纪著名画家弗鲁别尔的作品,特别是他的素描作品,他用了不少工夫研究这位画家的素描技巧和画法。画素描习作时金志远同志采用明暗、块面分明的方法表现人物的立体感,并且注意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的具体手法,因此素描习作生动耐看。但是,由于缺乏经验,有时候在处理整体与局部的素描关系方面统一协调不够。有一次,在画一个农村妇女全身像时,金志远画的很快,都认为他这张效果很好。可是第二天王式廓老师看画时却提出了批评,认为他只抓住了表现方法的技巧而忽视了对于内部结构的研究,批评的那么严厉,出乎大家的意料,甚至担心志远同志是否能接受的了,金志远同志却完全没有那么想;他对我说:“我们来到美院就是学习知识,老师的表扬不能作为学习的目的,相反,老师的严厉批评和指教是求之不得的,也是十分有益的。”从这里可以看到金志远同志谦逊好学的治学态度。自那以后他更加重视对素描造型规律的钻研。每节课甚至每晚上的素描头像练习都少不了他,他画了很多素描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正是在这里,金志远同志获得了坚实的素描造型基本功。虽然后来他由人物画改攻山水画,然而素描造型的功力对于他的山水画艺术也起了重大作用。当我们看他的许多山水画作品时,就会发现其中的明暗、虚实的素描关系的处理和他游巨川名岳时画下的大量速写的准确无误的造型,更感他素描功夫之深,这些正是他早年对于素描基本功磨研深透的结果。


我清楚地记得,志远同志和我都非常欣赏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先生的一句练功的名言:“不受一番冰霜苦,那得梅花放清香。”这句名言成为鼓舞我们孜孜屹屹地埋头学习的座右铭。金志远同志是下过一番苦功夫的,不论在学习期间还是在工作中,他都表现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从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不停地探索、寻找新的艺术语言,力求创作出新时代的绘画。他对于绘画艺术的潜心攻读,特别是在对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的研究和多年的实践中,他开拓了自己的艺术道路。在山水画创新的探索中金志远同志善于熔传统生活为一炉,师古不泥、撷取精美,化之为我、推陈出新。他一生中除画了很多反映人民风貌的人物画以外,还创作了不少描绘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彩的画卷。


从学生时代到去世前,金志远同志始终保持那种正直、诚实的宝贵品格,对人赤诚、热情和信任。几十年来无论与老同学、老同事、画界的同行或者新朋友都保持融洽的交往,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美术界的同志无不为失去了金志远同志这样一位仍有无限潜力的中年画家、一位好同志而无限悲痛。


(1985年3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