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鸿仪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是1949年诗人藏克家写的《纪念鲁迅有感》的诗句。
金志远老师离别我们已经半年了,然而他那和蔼可亲的面容,谦逊真诚的神态永远活在我的记忆中,活在与他相处过的人心里。
回忆起二十六年前的岁月,那时我是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十六岁少年,从那遥远的海滨乡镇来南京学习美术,可以说是一个幼稚的艺徒。有一天,一个同学约我陪他去江苏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室送画稿。那时我脑海中的美术出版社和美术编辑是高不可即的。于是我怀着紧张和忐忑不安的心理跟那位同学一同去。进了美术编辑室的门,接待我们的是一位满脸笑容,说话亲切和气的编辑,他热情地为我们送茶,仔细看了带去的小画稿,并中肯地提出修改意见。他那平易近人、对后学的亲切关怀的作风,使我胆怯的神情、紧张的心理得到和缓,临走时他微笑地对我说,“下次你也带些小画稿来,我为你看看。”他的热情关怀使我心间涌起一股暖流,离开出版社后,我的心一直不能平静,我问那位同学这位编辑叫什么名字,他告诉我是金志远老师。金老师对我的关怀和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大胆进行第一幅创作的构思和落稿。几天后我带上小画稿到出版社找金老师。金老师很认真为我看了画稿,提出了修改意见,最后他鼓励我“要认真画下去⋯.”我怀着火一般兴奋的心情回到学校,连夜修改画稿,经过一遍一遍修改,终于出版了。金老师是引导我走进美术创作大门的人,我第一幅作品的出版凝聚着他对一个陌生小艺徒无微不至的关怀。他这种对艺术后学的热情培植和真挚关怀的精神,多么可贵!多么崇高!金志远老师这种爱我永生难忘。
1974年我在《雨花》编辑部任美术编辑。当时刊物主编要我以春笋为题设计刊物封面,有位同志对我说:“创作组金志远同志最近画了许多翠竹⋯.”我立即登门去求助金老师。他非常高兴地接待我,很关心地问及我的工作和家庭情况。当我说明来意后,他谦虚地说:“竹是很美的,我反复画了许多,还是画不好。”说着拿出一本又一本的写生稿给我看,还为我讲解翠竹的生长规律、组织结构,介绍了中国国画史上许多写竹名家,使我得到了许多知识。几天后,我又去找他,他拿出好几张春笋画稿对我说:“你们挑选挑选,可用就用,如不适合我再画。”金志远老师的虚怀若谷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他对我的谆谆教导使我获得了更多的知识,这样好的老师更使我深切地怀念。
当我到了国画院后,我与他的接触更多了。有几次他到我家中来。我见老师亲自上门,急忙把自己的书法与画取出来请他给我指点。他总是认真负责的为我评讲。他说:“从事中国画艺术事业,要求我们要有扎扎实实的基本功功底,千万不要去求新猎奇,更不应该去拉关系和相互吹捧,画史上有许多有作为的画家生前都很潦倒,有的到后世才为人理解和推崇,人品和画品是有密切关系的,画家要有‘留得清白在人间’的品德……。”金老师的话对我端正艺术思想有很大的启示。所以著名画家潘天寿常书“人品不高,用量无法”确是至理名句。金志远老师一生的为人和艺术实践都严格遵循这个原则。他虽然与我们永别了,但他高贵品德和艺术成就将长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