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绍龙


一天,在江苏省国画院徐孅的画室里,看到墙上挂着一张林散之刚写不久的横匾——“金志远徐孅画展”。他夫妇二人要开画展了,真是别具一格呀。可是徐孅却笑着说:“我们两个要分道扬镳了。”我一听,知道这是指艺术创作而言。


过去,他们二人都专攻山水,笔墨上也互相影响,风格相近。对此,徐孅倒并不满意。艺术贵在独创,她决心走出一条与丈夫不同的艺术道路来。金志远名山大川跑得多些,作品主要描绘高山飞瀑、苍松云海之类,有条件形成比较豪放的风格。而徐孅从小在江南长大,鱼米之乡养成她清心雅致的性格,苏锡常一带明媚秀丽的风光,正是她熟悉和喜爱的题材。加上这几年来身体不好,也不能远行,于是徐孅根据自身的条件,扬长避短,把注意力放到了苏南水乡。苏州郊区的东山、西山,是她深入生活的基点,每年都要去一两次。一面和农民交朋友,一面画速写、构草图,准备创作。在徐孅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片的红梅、丰收的果园、茂密的芦荡、成群的白鹅……这些苏南农村中常见的景物,在她笔下显得生趣盎然,蓬勃兴旺。在创作方法上,徐孅也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她把山水、花卉以至于人物糅合在一起,她作花卉常以山水画法构图,作山水又以花卉笔法渗透之。画面中的花、树、禽、鸟,都是属于花卉的内容,在徐孅的画幅中占了主要的地位。她画这些,不是采用传统花卉画中“折枝”的画法,而是把它们放到真山真水的自然环境中去表现,画它们的全貌,以组成较大的场景。这种画法,是徐孅在吸取古今中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加以变化发展而来的。


徐孅在创作中,很注意向心体验,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创造一定的意境,表现生活的情趣,抒发自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爱。对于画家来说,一般地画山画水是容易做到的,而赋于山水以情感,以灵性,并通过山水画去感染读者,达到潜移默化、陶冶情操的目的,这就相当不易。而徐孅所追求的正是这一点。功夫不负苦心人,从徐孅的作品中,我们不是已经看到了她进行艺术探索的成果吗?


(1981年10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