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鸿增

若干年来,人们对江苏山水画有一种大概的总体印象——清秀淡雅,优美抒情。其实细究起来,并不尽然。本文专论的张文俊先生就偏不“合群”。他选择了一条创造刚健峻拔之美的艺术道路,加上他对生活和传统艺术的独特感受与理解,使其山水画在群星闪耀的江南画坛自成一格。


张文俊很讲究山水画内涵的丰富性,他的作品总是或隐或现地散发着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我想,这也许和他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关系。他是山东临沂人,出生于“五四”运动爆发前一年的1918年。很小就参加了革命工作。由于对绘画的爱好;1944年在重庆考入国立艺专,受教于李可染、郑午昌诸家。同时积极组织抗日救亡和反对独裁的学生运动。由于多谋善断,在同学中颇有威信。1947年,他从杭州国立艺专毕业,来到南京,受地下党的委托,负责美术界的组织发动工作,团结了一批进步美术工作者,为迎接南京解放尽心尽力。新中国成立后,他出席了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先后担任过江苏省美术工场场长,省美术工作室副主任,并参加筹建江苏

省国画院。“文革”后,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副主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作为一个亲自参与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革命美术活动的画家,张文俊自然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新貌与山河巨变怀有特殊的感情。20世纪50年代,中国山水画面临的主要课题是如何运用传统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

当时,张文俊创作的《梅山水库》与钱松喦的《芙蓉湖上》并称为新山水画的代表作。他用改造过的水墨语言描绘了根治淮河伟大工程中一个动人的局部,虽不成熟,却具有很强的创新意义。此画被选送苏联等国展出。著名文艺评论家王朝闻评之为“中国画的新声”“民族性和时代精神都很鲜明”,这是当时的最高评价。


进入20世纪80年代,张文俊重新焕发青春,经常跋涉于山水之间,充实自己的“天然粉本”。1982年,他奔赴正在施工的“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通过多方位的观察、写生,采取突出气势的宏观构图法,动静、虚实巧妙穿插,并以远景的崇山峻岭烘托大坝,创造出雄宏壮观的新境界。将新事物入画而无牵强之感,这是张文俊和江苏老一辈画家共同探索的成果,是对传统山水画的一个突破。他又曾到湖北长阳资丘山区,那是贺龙元帅战斗过的地方。为表达怀念颂赞之情,他创作了《山高水长》。虽以实景为依据,但做了强化与夸张,远景大山耸峙,焦墨重绘,密线长皴;中景新屋栉比;近景苍松挺翠。象征、寓意的传统手法在此画中获得新的表现力。


即使是表现自然山水,他也注意发掘内涵,力求开拓意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连云港的云台山,怪石嶙峋,树木稀少,难以入画。他在反复观察后,从中感受到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豪情,创作出《海山永固》,画面全用密密层层的线条构成,一派坚实庄凝的空间境象,犹如钢铁长城。观赏他的《长城》《苍龙岭》等作品,也会产生类似的壮美感受。这种自然生发的联想,并非靠画面文字,而全然是借助于画面形象、笔墨、意境、气势,启示着读者的想象。这表明,画家的审美眼光与人民的协调一致性,绘画语言也得到了读者的共鸣。


力,并以与之相协调的厚重坚凝的手法予以艺术表现。我尤其喜爱他描写高山大岭、飞瀑流泉、沧海惊涛这一类作品。他很欣赏北宋山水画大师范宽“峰峦浑厚”,势壮雄强,“枪笔俱匀,人屋皆质。”(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他也吸取了黄宾虹、李可染、傅抱石、钱松喦的艺术手法,又从生活中提炼概括,溶于一己之性,终出蹊径。他曾三上黄山,深悟其微妙之美。他出版过一本山水画选,画黄山者竟占五分之一。有的层林郁茂,高披点画;有的半隐半现,似披面纱;有的云海翻腾,泼墨淋漓。最难忘《黄山西海》,运用线、点、皴、染多种手法,画出层峦叠嶂。如无数利剑直刺重霄,又似浩瀚大海波涛汹涌。繁密饱满的布局,使人顿感雄浑的生命活力。此画整体感极强,层次丰富,线条的运用尤为出色,可谓厚而不积,活而不浮,线劲境奇。另一件《齐云山图》也是用线条勾皴而成,构境奇特,横幅中似有风动云卷般的旋律,令人惊愕。《芙蓉耸翠》则勾染结合,层层叠叠的峰峦入云,形神极似芙蓉出水,令人神往。山本“静”物,张文俊却能由静悟动,化静为动,这可说是他作画的特色之一。


山水画主要由山、水两种要素构成,但历来画家多着力于山,真正对水下功夫研究的并不多见。连元代大师黄公望也认为“山水中惟水口最难画”。也许这和水的动态变化不易表现有关。张文俊对于画水却颇有兴致,而且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曾见他数十幅以瀑布、溪流为主景的作品,有的如白练凌空而下,有的似虬龙湍激回环,有的漫山遍野披离缤纷......他的经验是竭力处理好水与石头的关系,因为石势确定了水势,水势又影响着石势,其中小石则丰富着水势。从《九寨沟飞瀑》《红树映清流》《细流图》《争流图》等画中,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他驾驭复杂多变的自然境象的本领,他能恰当地选用不同的笔墨形式表现势态各异的流水,或以白描法勾勒水势,或用浓淡对比、黑白旋律“挤”出水势,或画水之中,大海更难入画。石涛《国语录》曾专设《海涛章》,沧海与山的气势韵致有相似相通之处。如说:“海有洪流,山有潜伏;海有吞吐,山有拱揖;海能存灵,山能脉运。”石涛的感受是:“山即海也,海即山也。皆在人一笔一墨之风流也。”张文俊面对波涛壮阔的大海,心潮澎湃,极欲表现而不得其法。他苦苦求索,忽然间想到了传统花鸟画常用的“折枝法”,以一当十,以小见大。于是他采取“折海法”,绘出了脍炙人口的《海上生明月》。运用流动旋转变化多端的线条,施以适当的渲染点厾,活现出波澜起伏的雄伟气势。尤其精彩的是从上到下那一束淡淡的光影,更使画面生色增辉,虽未画月而月光闪烁,虽未题诗而诗意盎然。


张文俊也喜爱画树,尤其是老树,多给以人格化的表现。前人未曾入画的龙眼树,他夸张地处理为太湖石般的形态,盘根错节,用笔枯老以显其历经沧桑,但一根根柔润的新枝却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给人以老当益壮、青春常驻的联想。《三千年老柯》具有类似的意象,不同的是树下多了几个点景儿童。大与小,老与嫩,对比鲜明,产生新的诱导力。


对于大自然生命力的体悟和艺术表现,正是贯穿于他的山水画中的灵魂。


张文俊不仅精于创作实践,而且勤于理论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转而用来指导自己的创作,这也许是他艺术出众的重要因素之一。


张文俊尊重传统,熟悉传统,但不囿于传统程式。他信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法则,推崇“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方法,坚持到生活中去发现、提炼符合他审美理想的山水形象。通过长期探索,总结出“面面观”的观察方法和“三过滤”的创作方法。


所谓“面面观”,即在自然山水中要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感受,边走,边看,边想。苏轼有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视角变化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只有面面观,才能捕捉到大自然的精粹,升华为艺术美。这种观察方法,避免片面性,能够在全面认识客观对象的基础上,同时也在全面把握主观感受的基础上,去进行艺术取舍,集中概括构造理想的审美境界,它要求画家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而不是懒散的偶然一瞥。画家的概括力、想象力、应变力也由此得到锻炼和提高。


所谓“三过滤”,一是“眼过滤”,即通过眼睛的筛选,发现自然景物的美的所在;二是“手过滤”,即在写生时,将不精彩的部分舍弃;三是从素材过滤为创作,千方百计地表达出画家在生活中的感受。这三步,不妨可以视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具体化。前两步有赖于画家对客观对象的观察能力、认识深度,第三步则有赖于画家形象思维和表现能力。用张文俊的话来说就是既师法造化,又主宰造成化。


正因为张文俊恪守上述的创作原则,他的山水画才取得与众不同的艺术风采。前面我着重评介了他那繁密刚健的画风,其实他的画风并不单一,根据立意抒情的需要,有时也采取“轻描淡写”的方式,寥寥数笔,缓缓地流泻着江南山水的柔情。这反映出他思路开阔,不固守程式。他认为艺术个性形成之后,不应一成不变,需要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才能保持长青的生命力。


张文俊常爱引石涛的一句名言:“笔墨当随时代。”表现出他那活跃着创造力的性格。他虽年近八旬,但宝刀不老,他的艺术将会随着时代而出现新境界。



1988年1月 《美术之友》

(作者为原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著名美术评论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