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波
作为江苏省国画院的实力派画家,赵晓钟虽然早就驰骋画坛,并在全国和省级各类大展中竞相呈现,多有斩获,但却从未谋求大红大紫,而是一直在沉稳地按照自己的艺术理念不断探索,广收博取——不仅深研传统,且亦吸纳今人之法,因而他的山水往往展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面貌,既有浓烈典雅的重彩工笔,又有酣畅奔逸的水墨抒写,既有古意幽远的长卷舒展,又有清新鲜活的写生小景……可以说,每一种样式语言都极有水准,都很到位,从中可以发现画家在锤炼自己山水风格上的活跃的心灵意向,同时也反映了他似乎永不满足于某种固定模式的精神状态。然而我们终究看到,在他多种多样的语言样式中,还是有一种较为稳定的风格形态占据了他的审美创造的中心。这就是以古人传统为根基而生发出来的山水境界,具体来看,就是以元人王蒙、清人八大和石谿的语言为依托而提升出来的审美面貌。当今山水画坛,有的人将学习传统仅仅作为一种日益抽空的口号,有的人则将传统视为一种浅近的对象和工具,还有的人把传统理解为一种陈腐的外在面目而不是一种真正富有生命力的可以不断汲取的活的资源,更有人将传统作为表现现代生活的障碍加以摒弃——依我之见,如今若有人还想画中国画,或者说想画好中国画,不对传统作一番诚心实意地,系统深入的探研,是绝难实现的。更不用说要成为什么大师和大家了。我认为,赵晓钟的一批山水作品表明,他对传统的把握是较为深入,且具有较高的领悟和出色的发挥的。
我们看到,赵晓钟的山水从八大那里获得了绵韧而松茸的笔调,而从王蒙和石谿那里袭取了繁密披离的体貌,这一切传统因素又能为他自然地化合无间,融为一体,从而也使他的山水创作筑基在一个较高的、纯正的学术基点上。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坚实的基点,所以赵晓钟的山水风格拥有了一个稳定的语言中心,或者说他的山水就蕴含了在传统之中浸润、选择和提炼后的明确的风格指向。而他其它的山水样式只不过是他这一中心和指向旁逸而出的多种多样的形态罢了。
当然我一直认为,风格创造和继承传统并不是一回事。换言之,有了传统不一定有风格。但纵观古今画家,你可发现具有某种风格意向的画家与传统的特定选取是不无关联的,这样特定的传统选择往往预示着一种风格的孵育和诞生。赵晓钟对王蒙、八大和石谿的选取和化合正表明了这一点。从这种意义上看,传统则是依附、服从于风格创造的。正是这样,传统与风格的关系就倒转过来了——大凡实现这一倒转的画家终究会有大气象、大格调、大手笔。赵晓钟在处理传统和风格关系上正给予了我们这样一个重要启示。我深信,正值壮年的他,正以一种平和沉稳的心态和步步为营的创造势头,必将会给画坛增添一种充实而崭新的风格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