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下午3点在南京图书馆负一楼报告厅举行了“全国画院工作座谈会”,来自全国20余家公立画院的负责人杨晓阳、卢禹舜、张江舟、纪连彬、周京新、许钦松、吴洪亮、谭平、贾广健、王学辉、李伟、刘云、池沙鸿、罗江、孙志纯、石锋、欧阳志、周一新、范华、邓建强、易晶、吴勇军、孙志卓、王铭波、李彦鹏、薛磊、冷旭、吴喜全、刘一意、陈迪和、李明等参加了座谈。会议由江苏省文化厅巡视员高云主持,各画院相关负责人对基于此次展览所形成的画院系统交流的平台表示感谢,分别介绍了画院建设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与应对方案。此外,由湖南省画院院长刘云积极争取,会议决议“第六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将于2019年在湖南举办,由湖南省画院承办。(摄影:张一川、林雳)
座谈会发言
(以发言先后为序)
座谈会主持人:江苏省文化厅巡视员 高云
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
张江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我受杨晓阳院长的委托,先把这次展览的情况给大家作一个介绍,这个展览是由国家画院和江苏省文化厅共同主办,由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美术馆共同承办的项目。我主要想介绍一下这个展览的由来和这届展览的基本情况。我在国家画院待了20多年,从第一届开始就参与了组织工作,第一届在西安举办,当时由艺术司来主办,由当时的中国国家画院和陕西省国画院联合承办,当时我印象非常深,因为有一个基本背景,在2000年前后,对画院系统的质疑声尤其多,说取消画院的等等一些说法,当时是在那么一个背景下办的这么一届展览,我记得当时的几位主要画院的负责同志碰到一起,一拍即合,觉得有必要有一个展览,来向社会、向业界展示我们的创作研究成果,后来这个展览我认为当时是起了很大的作用,过去没有这么的平台,没有全国画院系统的展示平台,社会很难看到整体的全国画院创作研究。第二届在广州,第三届在郑州,第四届在湖北武汉,第三届、第四届已经改了名称了,叫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演变成了全国的优秀美术作品展。中国艺术节是三年一届,与全国画院的双年展就变成了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做了两届并入中国艺术节,到了第五届的时候,参加了广东的第九届艺术节,把画院两个字去掉了。到今天十个年头了,今天许院长在开幕发言中讲了一句话叫“久违了,盼望已久的”,我非常有感触,这说明很多人都希望这个展览能够恢复起来,在三年前许钦松院长就跟我聊过能不能把全国画院展恢复起来,一放就放了十年,不仅仅是画院系统失去了交流和展示成果的平台,尤其画院间唯一一个聚会的机会丢掉了,今天所有的院长这么一坐,这个问题就暴露的很突出,过去全国画院的院长彼此都认识,今天在座的我估计80%我都不认识,领导都换了几代了,十年下来画院系统缺少了自己坐在一起互动的平台,今天恢复了,是大家盼望已久的,今天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都有共同的想法。这个展览分两大板块,一个是展览,一个是论坛和座谈,想通过这么两大板块,整体的展示画院系统的创作和研究的成果。展览里面又分了两部分,一个是特邀作品展,还有征集作品和评选作品的展览。特邀作品里面分几部分人员:一个是65岁以上、全国画院系统德高望重、广泛影响的优秀艺术家,选人不选作品,人员名单的确定也是经过本届组委会、本届艺术委员会的严格评选,最后确定了一部分65岁以上的老艺术家。除了这个部分以外,还有这一届所有的评审委员、评委统统列为特邀作者,还有一块就是港澳台,严格意义上没有官办的画院,所以港澳台邀请了一部分作者,也没有参加征集作品的评选,直接列入特邀展览。再一个就是征集作品展,这一块就是评选,参选的条件是市级以上的官办画院,这个板块经过了三轮评审,推荐到全国的作品一共是1238件,最终原作在南京进行终评,是305件,这中间包括国、油、版、雕、书、画、篆刻。我个人认为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的,应该说能够整体体现目前全国画院系统的基本创作现状,而且我对媒体说,应该说能够代表目前全国美术界优秀的创作水平。我们都是职业画家、专业画家,而且都是相对个性化比较成熟的作者,这个展览不同于全国美展,尤其在作品风格样式相对比较多的特点上,和全国美展拉开了很大的区别,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展览。我认为想让社会支持你、让别人说你好,首先自己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要严谨起来,要认真起来,要切实负起责任来,后面的展览一定一届比一届更好。
杨晓阳(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我2009年到画院,然后文化部就开了一个体制改革会,是由欧阳坚部长主持,关于院只有非常简单的几个字:保留国家画院公益性事业单位,全国的画院体系不见得改制,改制叫自负盈亏,保留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招牌但是走向市场,这是2009年,这个文件里头已经是这么写的,经过辩论,经过统计很多数字,经过当场的落实,最后下来的文件就没有画院改革的字样了,当时我们做了一些比较细的工作,我跟很多老先生做了一些座谈,把我关于画院的设想去交流,希望得到他们的指示,除了在北京各个美术的大团队,还有一些著名的老艺术家,经过调查最后国家画院重新组建的方案得到大家的支持,国家画院后来在这8年的改革发展中间,有一些事情比较顺利推进,使得画院系统的体制性质,还有各项工作慢慢稳定下来,这就是在这个前面发生的一些事情。中国画院体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国家画院五、六年的工作都是在做中国画院史的工作,又加上浙江孙永院长启动了中国画院制这样的工作,这两项工作互相呼应,互相补充,既把当下的、又把古代的,可能一次用七、八年的时间就能搞出一个比较清晰的中国画院发展的轨迹,这个轨迹证明中国的画院体制是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体制,又是在中国民族优秀传统的空间里起到很大作用的体制。我曾经在中国文化部比较系统的做过国家画院的重新扩充建设以后的设想,当时在《文化报》发表了以后,社会上舆论也很大:你说的这么大看你怎么收场?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在2015年两会的时候,文化部又发了一个文,就是说国家画院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国家画院的方方面面基本清楚了。这几年国家画院可以说做了这么几件事情,给大家汇报一下:一个是国家画院的定位;第二个是国家画院的职能定位,叫做创作、研究、教学、收藏、交流这五项;第三是国家画院的规模定位:不超过三百人,这是文化部给的;第四是国家画院的用人机制,采取的是专聘结合、以聘为主;第五国家画院的行政管理是三级,中国国家画院是一级,八个专业院是二级,八个专业院下设若干个研究所,目前的研究所是两个院的研究所最多,一个是研究院下属的研究所最多,有各种各样的研究所,第二个是公共艺术院下设的研究所最多,大概有五、六个,因为研究院研究的方向不同,慢慢分得比较细,公共艺术院不是一个专业,它是一个范畴,里面有很多的专业组成,逐渐分成了陶瓷所、纤维所、玻璃所等等。现在召集这一次盛会,全国的画院都在这儿,但直到现在文化部还没有组织画院有一个体系,或是有一个联络机制,为什么呢?关于国家画院和各省画院每年想联络一次,文化部艺术司不表示,这个事情到底怎么做?我2009年就提出来,大家也有现成的办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机制形不成,我们利用每两年一届的画院展,我们探讨一些共同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沟通、不断地借鉴,现在建立这个机制,我觉得可以通过画院展来体现我们的职能。最后一个我再讲一个共通问题,是各个画院要办出自己的特色,而不要一窝蜂的照国家画院这个模式来,因为国家画院是从全国吸收全领域全覆盖,而各省画院不需要这样做,这样做太费劲,你只要坚定不移接地气,拿出本省不可替代的人和画,各省坚持它的特色,不被全社会认识,这个不要着急,最后随着信息交通的发达,只要有特色就有可能被人重视,各个画院不见得大,不见得全,有一个大师要珍惜,有一个特色要培植,不见得要像国家画院。所以在座的院长我觉得咱们是自家人,天下画院是一家,包括那些体制外的画家,我赞同一句话叫做“不同体制共同体系”,我们体制是不同的,我跟你体制不同,但是我们是一个体系,都是以创作为中心,以作品为立身之本,这个中心任务是一样的,所以它是一个体系,即使它不是一个体制,我们天下画院都是一家。所以我建议各位院长不要搞大而全,把你自己的画画好,院长要注意自己的学术建树,如果我们自己把自己都消灭掉了,纯粹做了为别人服务,原来你是学科带头人,3年下来把自己拖跨了,这也是不划算的。
谭平(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我想在这儿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情况,它是由研究、教育、创作三者结合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有13个研究所,它除了美术之外,音乐、戏剧、舞蹈等等都在院里面,它的教育这一块儿,有硕士和博士生,现在规模已经到了近1000人,数量非常大,要是说从博士的数量来讲,可以说是全国第一,创作这一块一共有7个创作院,中国画院最大,然后是油画院、书法、篆刻、雕塑,还有现在新成立的工笔画院,还有一个就是文学艺术创作院,这是综合的,除了有一部分绘画之外,还有工艺美术、陶瓷、表演等等,它的创作部分更加的综合,基本人员结构上国画最多,然后才是油画、雕塑,当代艺术非常少了,基本上是这样的现状。我去了之后,我觉得基本工作从两个部分为主,一个叫固本强身,从院里的角度,就是要给这些艺术家创造最好的条件和氛围进行艺术创作,这是首要任务。另外一个部分就是作为艺术研究院的艺术家有责任和义务,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
许钦松(广东画院院长、党组成员):
我作为一个老画院的老人,对画院充满了感情,27岁进的广东画院,今年65岁,快40年了,在座的我是最年长的,可以说是在画院里头长大的。刚才讲到一个改革的问题,我这里做点补充,早期的改革是全国画院系统内部改革的事情,2004年我当任广东画院党组书记的时候,我接到一个任务,广东省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走一步,广东画院是省委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一下子把任务摆到我的面前,压力非常大,当时全国是一片声音,就是要取消画院,而且省委说你这个改革好坏,直接报给上面,会形成系统的一个参照的东西,不光我们广东省,还要用到全国。当时广东画院的改革是省委抓,而且第一个改革方案出台之后,把我给叫到省委,几十人坐在上面,我一个人坐在底下,我就放开说了,这当中我们画院有两个亮点,当时是得到充分肯定,一个是打破了体制内外的限制,不是在体制内拿的工资,而是全部的放开向社会招聘画家,这批画家都是广东画院的画家,报名的人人山人海;第二个,建立广东青年画院,就是说广东画院必须也放开培养年轻人,你原来在哪个单位依然在哪个单位,这样的体制,现在已经第四届了,我们算下来这四批人都成为了我们广东现在最有实力的创作人员。这两个体制建立之后,我们一次性的通过了,我们改革方案是一层层最后送到中央这边来,也有了前面的刚才杨院长说整个文化体制改革,我们当时被定为A级一类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就所有的钱都是政府给,定的非常高,当时通过之后,逐步在全国要推,后来很多省的画院都来看我们的改革方案。第二个,我上午只是说了美协、美院和画院三大体系的关系,画院这个体系其实经常受到社会的质疑,包括最近网络上面还在说要取消画院,首先我们要把画院打造成一个全面开放的学术团体,而不是养一批画家在那里不下蛋,要塑造画院在整个社会的形象无非几条,就是你必须要有所作为,真真正正出好作品,而且出名家。另外画院必须坚持一条,就是它必须具备很高的学术性、专业性、权威性,包括我们办的几个展览要把权威性搞上去。这次评审我觉得评的很严格,今天我在展览会看到的令我非常高兴,选出来的作品选出来还是非常好的,代表着目前最高水平。第二个意见就是整个画院系统之间,没有多大的联系,虽然有个展览能够联系起来,光光这样还不够,当时我跟杨晓阳院长就说过要弄一个全国画院联盟的制度,虽然国家画院跟各省画院没有上下级的行政关系,但是国家画院是国家的龙头,你是老大,在体制的建设上面,国家画院要领这个头,我们指望你这个头不要有任何别的考虑,就是要领这个头,把各省的画院全盘拎起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体制,而且这个体制是又有一个制度切实保障,一年一度能不能有一个工作会议?全国画院的工作会议,现在座谈会跟真正的工作会议还不一样,要谈工作、谈落实、谈考量、谈任务,还有学术指向引领的问题,我建议是不是建立这样一个制度。
周京新(江苏省国画院院长、江苏省美术馆馆长):
这次这个展览对于我们承办方之一,江苏省国画院包括江苏省美术馆来讲,是一次很好的历练机会,我们在整个活动过程当中,省文化厅非常支持,国家画院杨院长也是非常关心、非常支持,我们整个团队到北京多次开工作协调会,各方面都很畅通,尤其是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我们整个团队虽然一南一北,隔的那么远,但是在工作的衔接上,可以说是非常及时、非常准确,而且没有任何的扯皮、拖沓的地方,体现出了展览的定位,非常符合这样一种运作的模式,我有这么几点感想:第一,全国的画院系统应该有这么一种担当和自信,这个品牌应该有信心把它打造下去,而且一定能够打造好,我个人非常希望把它一直延续着,一直这么做下去;第二点,我们在后续的相关工作当中,我建议应该建立起工作的、甚至是技术性的机制,我跟杨院长也提过这个建议,比方说在评审过程当中,是不是可以通过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包括网络,首先是在宣传方面,在通知、告知方面,在信息的交流和及时反馈方面,特别是在作品的初评这么一个环节当中,能不能够在网络上去体现开放性与广泛合作性;第三个方面就是我们的展览两年一次,以后如果有机会的话,应该要设奖,比方说新人奖、学术贡献奖、终生成就奖;最后一个方面,刚才在我的微信上有很多年轻的画家他们给我反馈,拍了一些作品的局部,他们很喜欢,认为非常受启发,还有不是南京的画家还要来看第二遍、第三遍。我们能够感觉到这个展和全国美展不一样,包括体制内的展览,展览的整体面貌不一样,我在展览的现场和一些同行、同事,包括理论家们在聊的时候,大家也觉得和全国美展有不同的感觉,制作型的作品、趋同的作品相对少,多元的作品就比较多,这就是确立自己品牌的立足点。
吴洪亮(北京画院副院长):
我第一次代表北京画院来参加画院系统的会,也很荣幸能参加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包括今天的座谈会。北京画院是资格比较老的画院,当年成立的时候用了三个词:创作、研究和教育。创作,可能是艺术家为主体的,北京画院重视美术生态的人才培养,这几年有三个板块,一个是艺术家,再有是美术管理人才,还有一个是艺术理论的人才,这样的工作内容坚持了10年左右,应该说北京画院现在工作团队、艺术家的创作团队还是比较年轻的。再有就是所谓的研究和专业化的概念,我有一点小理解,如果是画院的人,无论创作和研究,要以更学术的方式面对国家意志的表达,画院终究是拿国家俸禄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如何用学术的态度去做这个事,而且画院的概念里,刚才杨院长说的特别棒,我是觉得传承了历史,把旧的知识用新的思维转化出来,让旧的东西成为未来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画院还有一件事情就是用自己专业化的思维给社会提供新的思维模式,从视觉系统的建构上,以及我们如何转化中国文化的国际语言这方面,我们是不是还有什么工作可以做,也是我们画院的一个大的责任。最后想说的就是刚才周京新院长谈到了画院的展览,我是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品牌,而且是一个有历史的品牌,如何建构一个品牌的权威性,从专业角度当然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就是应该有一个品牌战略的建构,比如说以这个项目为龙头我们做一个10年规划,我们有什么样的主题逻辑,在全国的美术生态里面有我们独特的声音,这也许是可以去做的工作。再有就是如何去改善画院系统的状态,不同的声音还是有的,在我的专业里头,我知道有一个概念叫危机公关,有一个政府公关,这都是我们画院体制去做的,我们如何更开放,如何转换我们的语言表述,跟整个文化体系和社会大方向上有一个合理的对接,改变我们的形象,甚至是树立我们更具有权威性形象的方式。
池沙鸿(浙江画院副院长):
浙江画院工作的要求是出人才、出作品、出精品,因为有了人,精品是不愁的,所以我们把所有的力量都在人才的培养上面。我们画院22个编制,原来25个,最近裁掉3个,强行把两个老的退休退掉,这个也没有办法,因为浙江省历来做事情都是很精致的,22个全部是专业人员,我们所有的办公人员是外聘的,有9个,现在把所有的编制都放在专业人员上,22个人员,一个是搞理论研究的,其他都是画家,从老到少,最小的是1986年的,最年长的何老师还没有退。对出精品这一块是这样要求的,一个是每个画家两年之内必须做一个比较专业的个展,由画院来组织,画院找展厅,来做研讨,规定每个人要有新作展,这对每个画家都是有激励的。第二个从我们画院本身的组织作品来讲,我们现在创建了一个叫走进系列的活动,这个走进系列活动是把专业的创作和为浙江省服务结合在一起,我们做了两个系列,一个是人文浙江,组织大家去写生,然后创作作品,现在写生很多、采风很多,写生采风的目的是为了创作,都是地方财政出钱,我们带画家下去写生,然后做成画册,在当地去巡展,当地也看到了很多好处。最近一个新的想法就是浙江画院走进浙江越剧团,准备在2019年,浙江越剧团90周年的时候,举办一个比较大型的活动。另外在省外我们也做了两个,一个是走进苏州,去年启动了走进湘西,这样画院画师能跑好多地方,有组织的进行采风,有组织的进行创作,在这里面可以解决很多学术上的问题,在走进系列当中,我们要求的是对每一个地区的所有建设成就也要进行反映,人山画就包含不了那么多的东西,很多我们的研究员都是美院的硕士生、博士生出来的,在学校里就没有接触这些东西,如何去拓展每个画家的作画能力,真正跟宋元的画家一样看到什么都能画,又能把自己的个性发扬出来,这是我们现在应该做的一个事情。除了走进系列之外,画院现在也推出一些大型的展览活动,比如说中国画双年展就是我们画院推出来的,现在是中国美协和宣传部、文联一起举办的,最终是我们做的,现在每一届是30几个画家来选择。将画院的业务工作和浙江省的文化事业结合起来,我们在各个地市都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展览场地,已经在筹备各个地方做展览基地,这样画院每年有两、三个比较大的展览,能够在浙江省区域内巡展。最后我还提一个,刚刚杨院长也提到,专门做一个中国画院制,去年在杨院长的支持下,在杭州开了一个会议,大家提了不少好意见,现在我们已经把浙江画院自己的样本做好了,可能已经发到大家手里了,希望按照这个样本来提供资料,越详细越好,这个里面也有一些问题,我们在提样本交给社科联的专家,我们请了社科联的专家来讨论,他们就讲了你这个制跟史不一样,你不能有评论性的语言,这一点上面它更强调考据,包括有些画院提供的资料可能这个里面会有一些问题,所以这个考据的时间会很长,我们现在不要求时间上有确定,要求大家能够越详细的资料越好。还有遇到一个问题就是这两年好像有些地方成立了新的画院,江苏省文联下面成立了国画院,上海文联也成立了一个国画院,这些怎么办?到时候要向杨院长请示,要找一个方法出来。我再次拜托各位画家,能够把你们最细致的资料尽早地发给我们,能够让我们编辑部做的更顺利,我们一定把这个事情做好。
李伟(甘肃画院院长):
这两年画院的日子确实是好过了一些,我们感觉基层画院这两年日子好过,觉得是国家画院这几年的工作辐射影响作用,对我们下面也有一个参照。甘肃画院这些年参照全国画院双年展的情况,也做了全省画院的双年展,全省基本上市、州都有画院,县、区也有画院,从2005年开始做了6届,今年会做第7届,全省画院专业作品展,甘肃省面上的画家,基本上是我们的院聘画家,我感觉我们这6届的展览在甘肃省的学术水准比美协的展览要好,而且这个展览每届都会评奖,省上有些评职称的还用我们这个评奖。甘肃画院的在职画家是37个,近几年我们做了朝圣敦煌的创作工程,2011年开始,用6年的时间做了创作工程,每年采风写生,2016年底在中国美术馆做了一个展览,这个展览在去年上半年利用画院的优势,集体创作了4幅大画,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效果还可以,整个展览的情况在国家画院的指导支持下做的还算成功。
转交“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品牌仪式:周京新院长将展览品牌交给张江舟院长
转交“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品牌仪式:张江舟院长将展览品牌交给下届承办单位负责人湖南省画院刘云院长
刘云(湖南省画院院长,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我这次来南京有两个任务:第一学习取经,第二争取把第六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放到湖南,放到长沙,由湖南省文联和湖南省画院来承办。上午我看了各个省送来的作品,我认真拜读了,从上午开幕式,到下午的画院论坛到现在的画院工作座谈会,也了解了一下江苏在整个工作组筹备流程和工作程序,为我们要做的工作提供了有益的依据,让我非常鼓舞的就是在开会之前,在贵宾室我和杨院长和国家画院的领导提了我的想法,当时江苏的高厅长和周京新院长都在,我是借用杨院长曾经在国家画院的一个工作汇报,他后来回顾的这句话,就是说湖南出过齐白石,全国的画家都在吃齐白石的遗产,全国对湖南要有一点厚爱,当时他就跟画院的院长讲,浙江画院和广东画院都在申请,应该全力支持湖南,在这里首先我代表湖南省文联和湖南省画院表示衷心的感谢,我想第六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落户湖南,我们会学习所有的经验,我们争取在六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中,在前届的基础上,尽最大的努力把第六届做的更好,做的让大家满意,尽量地把服务工作完善。我们有两年的时间更进一步的来深化,这样一个品牌的展览,这样一个体系的展览,会在全国的画院里面越来越强盛,越来越具有品牌。
李彦鹏(河北画院院长):
河北画院与河北美术馆是院馆一体的体制,也就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共有编制24人,其中画院20人,美术馆4人,画家8人。作为一个省级画院,就这一点编制,这么少的画家,用一己之力办稍微大的展览就有点困难,为了我院自身的建设,我们向国家画院学习,办大画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院,在2012年组建成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四个专业画院,从全省聘请了150位画家。我们以大画院为依托,先后举办了8届河北美术家走进太行大型采风写生创作展览活动,中国梦河北省创作班等等,今年我们与北京和天津已经协商了,今年要举办京津冀三地美术家走进太行采风写生创作活动,我们组织美术家走进太行活动,大家先采风,然后集中创作,再举办展览这么一个老的套路,虽然说形式上没有什么创新,但是行之有效,可以达到出作品、出人才的目的,保守的估算,几年走进太行,创作了1200多件作品,先后请众多专家学者到河北来讲学,使画家们的创作及艺术素养得到了提高。我们以大画院建设为走进太行系列活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支持,我们还计划今年成立青年画院,另外书画院我们也在酝酿当中,也计划适当的时候成立。
薛磊(四川省诗书画院书记、副院长):
四川省诗书画院是1984年在邓小平同志的提议下,在四川省领导的筹备下成立了诗书画院。成立以后,我们这个画院的院长一直是省委书记退下来以后兼画院院长,现在是第3任了。我们画院行政和专业编制加在一起是26个, 主要业务就是书法和中国画,近一年来,我到位了之后,业务范围主要是分三大块:第一个是创作,作品创作;第二类是研究课题;第三类工作就是美术馆。我们美术馆是2014年刚刚修好,目前我们在做的一个展览叫回望东坡,我们准备把这个牌子连续下去;第四个是交流活动,去年我们到山东、甘肃相互交流,今年甘肃和山东要到四川交流,在这里我也邀请各个省的画院,欢迎大家到四川来交流展览。
冷旭(辽宁画院副院长):
辽宁画院成立的比较早,是1982年成立的,隶属于辽宁省文联,是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事业单位,目前现有编制19人,现在在岗的是11人。我们正在努力缩小差距,除了参加一些全国重大艺术创作,也完成省里面的重要任务之外,再就是积极参加了全国画院双年展,我们自己也搞了一个双年展,坚持了几年,以后也想要坚持下去。我们非常希望国家画院以及各地画院跟我们加强指导、加强沟通,刚才提到全国画院这种品牌,这种双年展的形式,我们非常渴望坚持下去,我们会积极支持,也会积极响应。我也有一个提议,可不可以也到有能力的省份那里展一展,进一步扩大我们的品牌,让全社会都知道我们的展览,多走几个地方巡回展。刚才杨院长讲的,我们地方画院也很受启发,就是发挥自己的特色,我们辽宁画院一定会好好落实,发挥自己的特色,根据自己的现有能力和资源搞好画院建设。
邓建强(重庆画院党支部书记、常务副馆长、常务副院长):
我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我们重庆画院在下一届的展览中,将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这次展览,争取将这个展览作为我们创作的一个平台,能够出更多的精品名作。第二句话就是我们希望这个展览在有条件的美术馆能够巡展,扩大我们展览的影响。第三句话就是非常感谢我们的主办单位、承办单位,也非常欢迎主办单位、承办单位的领导,还有兄弟画院的朋友到重庆画院,到重庆美术馆。
刘廷龙(安徽省书画院院长):
我是安徽画院的,说到老画院我们安徽画院应该算早的了,1979年成立,杨院长刚才提了很尖锐的东西,画院如果不成一个体系的话,人家踢散你很容易,这个也很现实,我们不能自满。第二个,要形成联盟,如果不形成联盟将来不好行事,这是我要提出来的,像我们安徽画院建立了全省画院联盟,搞的非常好,我想我们全国画院要形成一个体系。
孙志卓(吉林省书画院院长):
我就说两句话,一句话是感谢主办单位办这次展览,这次展览办的非常好,我表个态,我回去要把我们画院的一些画家,包括我们的签约画家,都让他们到这儿来观看这个展览,我们看这个展览主要看什么呢?看不同,我们要求的是什么东西?求的是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在哪儿,我们要学习这些东西,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现在画家的画太容易雷同,太容易像了,这个不同实际上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我说的第二句话就是,我们想追求一些带有偏性的,比方说我们这么大的国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比如广东有广东的特点,东北有东北的特点,所以这些年我们画院一直在坚守一样东西,就是追求带有我们东北天性的东西。再说最后一点,培养队伍,我们怎么样培养我们的队伍,我们不能和国家画院比,为什么?我们各省有各省的具体情况,要把你自己做好,做好你这个省本身特点的东西,把你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就可以了,然后我觉得做画家是很难的事情,在座的每一个画家都能体会到,无论怎么样难,它是一件幸福、愉快的事情,我就经常和我们画院的人说,我说你们做一个画家应该是很荣幸的一件事情,不论你怎么样,你的作品都会留给后人,都会留给国家,因为这是一笔财富,这是一笔留给后人非常好的财富,这些画家的自身修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要不是把自己修养很好的话,你画的作品就一定不会好,甚至包括健康,你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你都不会画出很健康的画来,所以说作为画家是非常综合的修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陈迪和(湖北省国画院院长):
我们湖北省以前有一个画院,就是湖北省美术院,它是什么画种都有的,随着好多老画家退休以后,国画下面的量就少了,在这种情况下才有了湖北省国画院,刚才谈到了改革问题,其实我们湖北省国画院就是改革的产物,在2010年、2011年的时候,我们把省剧院什么的全部推上市场以后,就由湖北省文联组建了湖北省国画院,现在画画的人太多了,你院里面调几个人也没有多少,绘画的力量和设备分布的太大,所以我们推倒了画院半墙,搞了一个没有围墙的画院。我们采取的是编制内和编制外结合的方式,专业画家现在有40多人,加上签约画家总共有60多人,这样把湖北整个中国画这一块整合了,这是我们画院大概的情况。非常感谢国家画院给我们提供了这样学习交流的机会,我是第一次来参加这样的活动,所以我们很珍惜,我希望国家画院以后和地方画院,尤其是新画院在联络上,是不是能够建立一个比较畅通的渠道,希望全国画院之间交流学习各方面要有规范化的常态化的机制。
孙志纯( 福建省画院执行院长):
福建省画院成立于1982年,到现在35年了,还是全国比较早成立的一个画院,过去主要以国、油、版、雕为主要内容,现在是侧重在国画、油画,我们特聘画家有水彩画家和漆画家。这个画院占地8.4亩,建筑面积大概有四千到五千平方,目前的编制是21个,在职的画家有11个,我们原来的编制是27个,被文联给拿走了6个,这个我们也是觉得非常不可理解。除了专业画家之外,特聘画家有60多人,上个月我们在中国国家画院成功办了首届福建省画院的精品作品展,展出了120件作品,杨晓阳院长都参加了,理论家和美术界人士都来了,反应还是不错的,也是对我们这个画院的一个鞭策。我想就这个展览的事情说一下,就是这次为什么我们福建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呢?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觉得主办单位也是非常重要的,过去以往最低级别的是文化部艺术司参与主办的,这次变成中国国家画院和江苏省文化厅,我们省里面就有一些画家就说这个拿回去评职称都没有办法,但我们看了是非常重要的展览,在下一届展览中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应该让文化部和中国文联署名,大家就会重视,今后评职称的话也好用,这个原因就造成了很多人不参加,对展览也有影响。第二个我还想说有关参展的画种是不是应该考虑再扩大一点,比如说武汉画院的陈勇进就说,怎么能没有水彩呢?现在有好多画院,画水彩的还不少,这次就没有水彩,再就是全国美展都有综合材料,这种涵盖的面要再广一点可能会更好一点,这是非常重要的。
罗江(云南画院院长):
我是云南画院的,在画院系统也是20多年了,算一个老人了,云南画院现在是两块牌子,我自己也是有点像周京新院长一样的身兼数职。从画院这一块,我们是1983年就成立了,当时王老院长在云南是独树一帜的人物,画院的宗旨还是立足本土,出人才,主要是培养边疆的少数民族画家,民族画家这一块重视的比较多。从成立以来,我们每两年都有一个我们自己的画院双年展,从这个展览上不断地推出一些新人,从一开始,这个展览就是是面向全省,不只是画院的,这是我们画院一直保持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做了第12届了。还有10年前我任职,就开始做一个立足本土的计划,比如像5年的创作机会,非遗画,去年在关山玉美术馆展出过,还有话说云南,我们这一次推荐的作者多数是从话说云南展览当中选出的优秀作品,包括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的优秀作品,都是从话说云南里面选出来的。从画院建制这一块,说一个题外话,我原来想向国家画院还有主办方申请一下,想提一下第六届全国画院美术展去我们那里,云南也是地处边疆,少数民族众多,再加上我们老的博物馆给我们做了美术馆,有8000多平,今年年底装修完,明年正式竣工以后,正式做一下展览,但是被刘云抢走了,没办法,我们慢慢申请。在这里表一个态,欢迎全国画院,包括美术馆系统的各位专家、领导、朋友到我们云南。
王学辉(山西画院院长):
我是山西画院王学辉,我们画院原来的编制是53个,去年跟前年让文化厅给拿走了7个,其他不说了,我在画院系统时间也比较长,算老资格的,五届的全国画院作品展我都经历了,真心不容易,感谢国家画院,感谢国家画院的各位领导,感谢江苏画院跟江苏省文化厅为全国画院系统做了非常好的工作,断了以后我们就特别得想恢复,我跟杨院长也说过好几次,今天终于恢复了,而且重任就落在了江苏画院头上,而且江苏画院也做的非常好,这是我的真心话,这次大家来了以后,感觉展览办的也好,招待的也很热情,我们都很满意,在这里我就说一句谢谢,其他不说了。
李强(河南省书画院院长):
首先要感谢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国画院为我们举办了这次展览,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感谢。第二点很重要一点就这次南京会议能够有一个落实的条款,或者有最后一个东西,让大家有一个交流,把机制和秩序建立起来,为全国画院交流提供很好的样板,为以后组织更好的活动。第三点我们这次认真聆听了杨院长的讲话,体会了精神回去以后要传达,办好地方特色,积极配合好国家画院,使全国画院走向繁荣。
吴喜全(黑龙江省画院院长助理、黑龙江省绘画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我是黑龙江省画院,这次来非常感谢中国国家画院、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画院把这次展览办的非常成功,我们黑龙江这几年也是为了把画院办好做了很多工作,一开始我们画院有很多名家和大家,前两年画院的编制总共是25人,但是退休以后也没有引进人才,剩下了三、四个专业画家,后面院长来了以后,把画院的引进人才工作放在中心的地位,引进了5名青年画家,青年画家这次有3位入选,而且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国画院和领导面前。我这次来了以后,把杨院长和各个画院的精神带回去,跟院长汇报,努力地把黑龙江画院办好。
欧阳志(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馆长):
我来自湖北省美术院,受我们院长的委托来参加这次会议,湖北省美术院是在全国除了三大一老之外成立比较早的,成立于1965年,我们现在的编制是65人,现在我们院里因为老一辈的艺术家们都退休差不多了,超过50岁的只有一到两人,大部分都是年轻人,虽然我们的编制是这样的,主要创作的只有30多人。我们院里头前年是建院50周年,我们做了院里的纪念活动,当时我们的主题就是扎根农村,实际上湖北省美术院的整个建立过程就是湖北省发展的见证,我们在雕塑方面是比较有特色的,我们院里的中心还是立足于创作,董先生做院长以后就做了几件大的创作项目,最早是跟江苏作交流,紧接着走进大别山,再到家住长江边等等,在创作上面一直立足于时代、地域和传承。现在我们也面临着人才的青黄不接,存在这样的困难,总体来说通过这次会议,给年轻的艺术家们有开创眼界和学习锻炼的机会,要感谢国家画院,感谢江苏省文化厅和江苏国画院举办的展览,我到这里来更多是学习的。
贾广健(天津画院院长):
我代表天津画院,一个是感谢,感谢国家画院和江苏文化厅、江苏省国画院,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恢复,从我个人,还是从我代表画院来说,能够创造一个画院系统的展示平台,因为过去我参加过第四届画院作品展,我也有一些体会,这里面的工作是非常艰难的,我表示一个敬意。再一个在这儿简单介绍一下天津画院的情况,天津画院建院应该是在1979年,38年了,虽然我现在做院长,但是在这几十年我从来没去过画院,画院的形象,就是不下蛋的鸡,在社会上流传,在天津上也这样流传,我去了以后,天津画院可能有与其他画院近似的地方,历届几十年都是行政领导做院长,到了何家英老师以后才有了初步的转变。再一个特殊情况就是行政,虽然人不多,文化局有多少行政工作,下达多少文件它就有多少,文联有多少它就有多少,所以非常特殊,为什么几十年行政领导在这做院长,就是一大堆这个事。我感觉我去了以后,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画院怎样从一个行政单位怎么转变成一个业务单位,我确实也做了很多思考,我在这儿就不说了,但是这两年应该是完成两项工作,跟业务工作没多大关系,一个是新院址的建设工作,在去年年底完成了,我今天发言为什么等到最后,还是要说一句话,就是对大家的邀请,希望在座的都能够给我们画院一个支持;再一个就是完成了青年美术中心的创建工作,这个事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基本形成一种体制创新,最后形成了45岁以下的创作人员一批一批的去聘,聘的这些画家要有一定的名份,分成四个等级,一个是学员身份,一个是中心画家身份,一个是签约画家身份,一个是聘任画家身份,我们一共是36个编制,到了最高身份,就等于你和有编制的画家是平起平坐的,这是我们画院从体制上的一个建设。
王平(中国国家画院艺术信息中心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报》执行总编辑):
我是国家画院艺术信息中心主任,也兼着《中国美术报》的执行总监,以前我在美术报工作,和很多院长有过交道,现在到画院来了之后,我们一直想跟画院系统能够碰碰头,去年创刊以来,这个报纸队伍还在调试,版面也在调试,还不是很成熟,今天的机会很难得,我想插进来讲一下我们的小想法,2015年我们国家画院创办了《中国美术报》,它是一个国字头的报纸,画院创办《中国美术报》,按照杨院长的说法就是服务中国美术,传播中国美术,建造中国美术的精神家园,希望让我们的画院系统有一张国字头的报纸,为了这个国字头的报纸花了很多的精力,动用了很高领导的支持才有了这个报纸。现在虽然说是一个报纸,但是事实上它是一个融合现代的一些网络、自媒体等多种样式的新型传播平台,我们创办以来,这一年以来,一方面是我们画院自身很大的支持,另外在座的很多画院,像国家画院、天津画院、浙江画院、山西画院、湖南画院,还有甘肃画院都给予了我们很多的支持,我们今天来一个也表示感谢,希望以后大家继续能够支持我们,还一个我们也想通过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希望更好的服务画院,因为我们毕竟是在画院系统办的报纸,我们也希望能够对画院系统有更多的报道,比如说对画院工作新闻的报道,对画院里面画家的优秀成果,我们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体现,希望大家能够跟我们编辑部保持密切的联系,你们有一些活动尽量把新闻稿或者把相关的信息报告给我们,或者你们有什么样的想法,需要编辑部协作能够落实的,我们也尽量服务好。另外一方面也是希望画院系统办的报纸希望大家多多爱护、多多支持,希望大家多看我们的报纸,也多向社会上,你们身边机构负责人、画家多宣传我们的报纸,再有多订阅我们的报纸,多到我们上面做广告,多参与我们的活动。